找到相关内容8673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坛经》的心性与佛性略探

      《坛经》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  ──兼论性觉与性寂   林崇安(2004)   一、前言   现存的《六祖坛经》有多种版本,以敦煌本为最古,今以此本所提及的「佛性」作考察的主要范围,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。敦煌本《六祖坛经》中,提到「佛性」一词的有下列四段:   (1)惠能答曰:「人即有南北,佛性即无南北;獦獠身与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别?」   (2)善知识!愚人、智人,...

    林崇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80453014.html
  • 佛性与魏晋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学

    佛性是佛教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。关于佛性的讨论不仅使魏晋以来的中国哲学疑义纷争,也使魏晋以来的中国文学别开境界。研究佛性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上造成的复杂微妙的文学现象,可以为文学史演变规律的探讨提供一些启发。 一 佛性问题的哲学公案 佛性问题在中国佛教内部长期争论,实际上是个二律背反的哲学命题:因为如认为众生都可成佛,可能将天堂高峻的...

    张乘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05540863.html
  • 魏晋佛性论——兼谈玄学情性论

      佛性理论问题是整个佛教的中心问题,其涉及宗教信仰的两个重要方面:其一是宗教哲学的形而上问题,即探索一切现象背后的依据,回答世界究竟是什么。其二是宗教实践问题,即探索佛徒修习的最高境界和修习成佛的内在依据或可能性,回答如何才能成佛。   魏晋南北朝作为佛教在中土盛兴的时期,佛教理论先后以般若学和涅槃佛性为重点而展开,以之与玄学贵无本体论和名教与自然之辩相呼应,体现了佛教理论在中土传播发展过程...

    姚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4050953.html
  • 新罗中代新唯识的接受和佛性

    新罗中代新唯识的接受和佛性论  (韩国)大 觉  I.序  新罗中代是三国统一以后新罗继续成长达到最高繁盛的时期。新罗佛教也是在这个时期主导中代文化从而达到了全盛期,新罗从唐朝接受了新翻译的佛经和...是什么,对这些种种问题,研究非常有限。所以本文对在韩中佛教交流中占重要地位的接受唯识学的问题,特别是以佛性论为中心接触一下。先简单看一下中国法相宗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,并比较分析新罗唯识学僧如何接受...

    (韩国)大 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2169659.html
  • 试以中道义阐述众生皆有佛性

    一、前 言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,为大地众生宣说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”,就佛教缘起法的特质而言“此有故彼有、此生故彼生,此无故彼无、此灭故彼灭”,为佛法的根本理则。佛教缘起法的理则是佛教各宗各派...佛性”亦是众生一念之觉所成的,所以佛性又名为觉性。佛性的彰显是为遮遣有情的执著,所以在《杂阿含经》中佛陀为说“无我”显示空义,以因缘所生法,所以是空性,因为是空性,才会因缘假有而不是自性实有。 从修证...

    明霭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4844970.html
  • 五种姓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矛盾

    五种姓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矛盾  五种姓是有为法,一切众生皆有的佛性是无为法,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。  一切法都必具有法性,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。众生也是法,法性表现在众生身上就称为佛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是说一切众生本具成佛的可能性,就像说一切法都必具有法性一样,一切众生都必有佛性,这也是永远不变的真理。  而五种姓是有为法,说的是众生的现实状况,是指在现阶段,具体的某位众生已经积累的现实的成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2958721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何谓佛性?如何修至成佛?

    ;。天命予男曰男性,天命予女曰女性,予水曰湿,予火曰暖,……这是狭义的解释。  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广义的。这是说众生都有作佛的本质,和成佛的本能。当年悉达多太子也是众生之一,因为他能‘不失其时’的发挥本能——佛性的力量,而成正觉。但我们是各从其志,向外寻求,以致渐行渐远渐无缘,苦海茫茫何处证?虽然如此,但佛性仍在。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初机学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491811524.html
  • 吉藏的佛性论与心性说之研究

    吉藏的佛性论与心性说之研究 杨惠南第十二期 257页 在中国佛教史上,隋?吉藏(549~623)被视为三论宗的 ...后魏?菩提流支 与昙林所合译。吉藏《法华玄论》卷1说:“晚见《法花 论》,明佛性义有七文....。”(引见《大正藏》卷34, 页367,中。)可见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0146089.html
  • 死亡与临终、佛性与中阴境界

    死亡与临终、佛性与中阴境界圆满正觉的众生——佛陀,在他最后的教法中,介绍了每一位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的概念。这个教法很明白的说出普于一切众生的佛性在质和量上都是平等的。这个本出的本体绝不会被污染,但当个人造作恶业时会使它变得隐暗难明,而如此的积聚恶业也会妨碍我们认识佛性。这样的人就被叫做众生,而那些认识了佛性的人就是佛——圆满觉悟的众生。佛与众生之别仅在那认识与否,但二者都具足了等量、等质的佛性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2753352.html
  • 死亡与临终、佛性与中阴境界

      圆满正觉的众生——佛陀,在他最后的教法中,介绍了每一位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的概念。这个教法很明白的说出普于一切众生的佛性在质和量上都是平等的。这个本出的本体绝不会被污染,但当个人造作恶业时会使它变得隐暗难明,而如此的积聚恶业也会妨碍我们认识佛性。这样的人就被叫做众生,而那些认识了佛性的人就是佛——圆满觉悟的众生。佛与众生之别仅在那认识与否,但...

    第三世蒋贡康慈仁波切

    临终|中阴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2/1912177848.html